刊頭

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澎湖蒔裡沙灘 BY 蕭智中

對於老澎湖人來說,嵵裡沙灘總是會和學生時代的記憶掛勾,嵵裡沙灘在二十幾年前曾風光一時,是澎湖最著名的海水浴場,當時沙灘內的山坡腹地上設置有各類遊憩設施,成為每個學校舉辦郊遊或遠足時最愛選定的點。當時站長就讀石泉國小,遠足時如果選定嵵裡沙灘,就得走個兩小時的路才能汗流浹背地從學校走到沙灘,一到沙灘也就毫不客氣地往海裡跳。約莫十幾年前原本經營此處沙灘的民代業者退出經營,縣府沒有後續規劃管理,風吹日曬之下,時裡沙灘慢慢地有了頹廢的味道,各項原本的育樂設施一一鹽化倒塌,鄰近的山水沙灘跟隘門沙灘取代嵵裡沙灘成為遊客的新寵,整片嵵裡沙灘漸漸歸於寧靜,沙灘上少了戲水的遊客或當地居民,多出的則是更多的小舢舨,和漁村鹹鹹的空氣味道。嵵裡沙灘美麗中回歸寧靜。
嵵裡沙灘若以沙灘的弧形海岸線來說,這個港灣其實是全台灣最美麗的海水浴場。
目前嵵裡沙灘有一座嵵裡沙灘貝殼灣遊憩館可供遊客休息、盥洗使用


嵵裡社區是一個傳統漁村,過去大部分人從事捕漁工作,所以村內許多人體形練就得十分魁梧,皮膚曬得黝黑,更有一手捕漁好功夫,以前每年端午節縣內舉辦划龍舟比賽的時候,嵵裡永遠都是奪冠的熱門隊伍,那時跟我們村子的龍舟對還有著瑜亮情結呢。
嵵裡沙灘原本綿延一公里多,然而澎湖人就是改不了蓋廟的習慣,因此社區為了擴建寺廟,硬生生把面前廣場外擴到沙灘上,把沙灘截成兩段,加上後續肉粽(消波塊工程)的荼毒,完全阻斷了新的沙子堆積,於是嵵裡沙灘不管在規模或者質感上,開始付出慘痛的代價。


嵵裡聚落北邊有一座小山丘,形似古代官員所戴的紗帽,稱為紗帽山,嵵裡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的冠耳(台語稱為「匙」)上,所以稱為「嵵內」或「嵵裡」。
嵵裡南邊濱臨大海,有一片由珊瑚及貝殼碎片所組成的白色沙灘。早期是居民牽網捕魚的漁場,近期曾一度發展為本縣最大的海水浴場,景色可媲美夏威夷的威基基海灘(Waikiki)
嵵裡沙灘綿延1公里餘,並有風積砂丘景觀,海域平緩,海水湛藍,是澎湖本島天然條件最優的海濱浴場。走在由珊瑚和貝殼沙構成的海灘上,或享受日光浴,或戲水弄潮,或露營野炊,誠為渡假一遊,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最適當場所。




牽罟活動係傳統漁民捕魚方式,由漁民出動小船、竹筏或舢舨將重達兩百八十公斤、長六百六十公尺(兩百一十二丈)的漁網(罟網)灑到大海來包抄魚群,等舢舨驅趕魚群入網後,岸上大家分成兩端,齊聲吆喝拉索,大家同心協力將漁網由外海拖上岸邊,此時在漁網內之魚蝦由所有漁民共同享有,好像用拔河方式將罟網拉上沙灘的捕魚方式,就叫做「牽」,只要居民在海邊出力,不分男女,都可分得一份漁獲,因此又稱「倚繩仔分錢」,如今沿海地區還有「牽罟有人有份,大肚分雙份」,此活動具有育教於樂的功能,也能夠瞭解漁村人民的生活。

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